金秋十月,托克逊县库米什镇的万亩棉田里,一台台采棉机化身“钢铁巨鲸”,正在吞吐着雪白的棉花。然而,今年的丰收图景有了全新篇章:这些刚从田间采出的“金蛋蛋”,不必再远赴他乡,而是直接驶向了“家门口”的加工厂。这不仅缩短了棉花上市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让棉农的钱包鼓得更快、笑容更加灿烂。10月13日,记者实地探访,看一朵朵棉花如何在这条“直通链”上实现身价提升。
在托克逊县库米什镇柯尔克孜铁米村的棉田里,重达2.3吨的棉包刚刚落地,等待它们的不是长途跋涉的颠簸,而是仅几公里之外的本地棉花加工厂。空气中,仿佛已弥漫着新棉的清甜。
库米什镇棉花种植户孙万青说:“往年这个时候,我们最操心的不是采,而是卖和运。现在好了,我们提前和镇上的加工厂对接好了,棉花一下来就直接送过去。路程短,损耗小,更安全,卖棉的钱回来得也快,大伙儿心里都踏实多了。”
跟随运棉车,记者来到了这家位于库米什镇本地的新疆创惠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。只见工厂内整齐堆放着各村运送过来的“金蛋蛋”,工人们正忙碌着过磅、质检、码货。而在工厂北侧的车间里机器轰鸣,籽棉经过清杂、轧花、压缩等工序,逐渐变成一块块整齐的皮棉。
据了解,该公司负责人李建川来自浙江省温州市,他看中了托克逊县库米什镇棉花的产量与品质,决定在这里投资建厂。2024年建成后试运营期间就加工了3000吨棉花,今年全面投产,预计收购、加工2万吨棉花。
谈及对当地棉农的影响,新疆创惠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建川算了一笔账。
新疆创惠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建川说:“首先是运输成本,棉农每吨棉花至少能省下几十到上百元的运费。其次是时间成本,棉花送到我们这里,当天就能验质、定价、结算,资金回笼周期大大缩短。靠着‘家门口’的便利,我们和棉农实现了双赢。”
从一望无际的“白色海洋”,到机声隆隆的现代化车间,托克逊县的棉花产业正在形成一条从种植、采收再到加工、销售的高效闭环。这条“直通链”,不仅提升了托克逊县棉花的产业效能,将丰收的喜悦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了农民账户上增长的数字,更是为乡村振兴画卷添上了最动人的一抹亮色,探索出了一条从“丰收在望”到“丰收在手”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。(刘艳敏 亚森江·麦麦提于苏甫 高双强)